电影名字中文翻译叫
【疾速猪杀】/【猪杀令】
抖音是这么推荐的:世界上最珍贵的两个宠物,一是基努里维斯的狗《疾速追杀》,他会要你的命,二是尼古拉斯凯奇的猪……原以为是个杀手,结果塔🐎的是个厨子,烂番茄新鲜度97%[皺眉]媒体无差评的文艺片。
(字数不够数字来凑123123412345123456123456712345678)
这个电影名叫《猪》,但是猪在戏里的出场却很少。或许,它的猪不是普通的猪,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猪,而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猪——高级猪。
高级猪还是猪吗?这还用说吗。
这个戏——《猪》——里,人们在争一个猪。它并不是“疾速猪杀”,观众在此看到了某种相似。猪或狗,在某些人眼里具有重要意义,超过了其他任何人活着的意义;为了他们心目中的猪或狗的意义,不惜残害其他人。
我的猪,我的狗,给了我生活的乐趣和意义。你把他们夺走,就是夺走我的生活。那么我残害你们这些人,难道不是很合理吗。
还好,在《猪》里并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。主角似乎并没有作出那些伤害的事情。不过,实质仍然有相似的地方。人类从来都是有等级的;高级猪不是人,但是比很多人更有意义,更受尊重——不考虑是不是应该如此,而是事实如此。
《猪》是一个关于人类高等低等的无聊讽寓。它缺少疾速啥啥之类的动作戏,只剩下装腔作势。
关于高等低等,《猪》在讲。比如,古典乐是高等音乐;高级车;高级餐厅…高等低等无处不在…只有你变得高等,那么你才值得被尊重。主角在找他的猪,从另一个意义上看,主角自己就是一个“高级猪”。怎么显得他更高级呢?让他不修边幅,藐视高等和低等的区分——就像“世外高人”,你们看,其实还是高——虽然表现套路还是相当低级的。
“高级猪”让其他人不高兴,那么其他人可以花钱,揍“高级猪”,发泄发泄。
高等低等肯定是不能变的。
《Pig》这部电影,也许会出乎很多人,甚至是所有人的预料,在循规蹈矩的,漫长的铺垫后,也许大家都在期待着一个血淋淋的复仇故事。
然而这部电影并不是关于寻仇,尼古拉斯凯奇也绝不是另一个批量复制的john wick,这部寻猪记伴随着美食,回忆,失去与爱等元素,让这场从林到城市的找寻成为了一场凯奇对于自己内心的探索。
这部《Pig》并不是我们期待的《疾速猪杀》,但它足够优秀,我提前宣布它为本年度的最佳猪片。
剧透预警
Part.1“别动凯奇家的猪”
我一早就想好了怎样去描述本片。之前说别杀john wick的狗,别动连姆尼森的女儿,别偷托尼贾的大象(冬荫功),现在,大概轮到别抓尼古拉斯凯奇的猪猪了。
事实上,本片在前三分之一的部分,似乎确实在营造这样一种“复仇”的氛围,尽享人猪之乐的凯奇有一天突然被外人闯入,小猪被抓走,然后为了找回自己的猪,凯奇和收购松露的年轻人阿米尔,踏上了寻猪之旅。
凯奇虽然已经十多年没有返回城市,然而似乎他之前曾经声名显赫,只是时过境迁,他已经被时代遗忘。
我这个时候已经暗搓搓地开始兴奋了,凯奇大叔一定要用他这些年标志性的“凯奇疯狂”,来展现自己隐藏多年的实力。
是的,凯奇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-做菜。
凯奇原来是当地的厨神,这里找关系才能进去吃的网红餐厅大厨,都是当年凯奇看不上炒鱿鱼的学徒。
而他感化抢猪仇人的方法也简单粗暴-我来做一顿晚饭,好吃到爆,好吃到让你哭掉。
于是凯奇兵不血刃,就打动了那个执拗,顽固的老家伙。
但是猪呢?猪已经回不来了。
Part.2“这其实是一部美食与家庭的电影”
电影有三个小段,每一小段都是一些食材或是菜肴的名字,这赋予了本片别样的趣味。“田园蘑菇馅饼”,“妈妈的法式吐司和解构扇贝”,“一只烧鸟,一瓶酒,一块咸面包”其中“解构扇贝”可能不太好理解,片中那个被凯奇辞退的主厨解释“deconstructed cuisine”为“对食物进行解构,把熟悉的食物做出陌生的味道”,这个解释还是不够清晰。
在谷歌找了一下“解构厨艺”的描述,大概就是:“把一道菜拆分成其不同的原料,以呈现出别样的感受”(为了避免大家说厨师不干活,这种描述后面基本要加一句“不会以完全原本的食材呈现)效果嘛,大概是这样(草莓蛋糕)
这样(鬼知道是什么)
这样的(鬼知道是什么2)
也难怪凯奇想让这位厨师找回初心。
但是美食终究只是连接家庭与爱情的纽带,本片中阿米尔一家和凯奇一家的故事才是“家庭”的核心。阿米尔的父母经常吵架,但唯有吃过凯奇当年做的烧鸟的那一天两人并没有争执,倒不一定是那菜有多么好吃(虽然可能确实挺好吃),而是那段没有吵架的回忆便与那道菜品相连,因而能唤起阿米尔父亲的回忆,忆及当时的美好。
而对凯奇来说,那段录音带中妻子为了庆祝自己生日的准备让他念念不忘,那天晚上他们去吃的菜肴对凯奇而言可能差得难以入口,但这份回忆,因为有家人的存在,便可以永久地被保留下来。“松露是我找到的,不是猪找到的,我那么想要回猪,只是因为我爱着她。”
Part.3 “凯奇的恸哭,与脸上的血污”
片中最震撼的一刻,便是当凯奇和阿米尔做出了打动父亲的菜肴,但是父亲说,那只猪已经死掉的时候,凯奇无声的恸哭。
这些年凯奇烂片无数,他也越发习惯自己的“失去理智暴怒性”演出,而很庆幸的是,本片中凯奇没有神经质地发狂,没有咧开嘴一副美国精神病人的模样
他蓄满了胡须,一副古井无波的神情,一直到片尾,他将这些日子的苦闷一并宣泄,坐在地上号啕大哭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,凯奇的脸,在片尾之前从来没有清洗过,于是被歹徒不讲武德偷袭和被地下拳场的人不好自为之地殴打之后,凯奇全程都带着这道血痕。
这让我想到了《唐人街》中杰克尼克尔森被打烂的鼻头,这个持久的伤痕成为了主角的一个标志,也成为了某种他们坚持中受到挫折与失败的印证。
他越坚持,这道血痕便越发醒目,每个人都对他侧目,问他是否需要医疗援助,凯奇甚至带着这道血污完成了正餐大菜。而直到他最终释然后,他才洗濯掉了那些血迹,猪已经死去了,人已经死去了,他们可能或可能没有活在你的心中,但你知道,你还爱着他们。
Part.4 “凯奇的日落大道与好莱坞往事”
当凯奇被老友埃德加说“我记得之前你的名字还是有些份量,但是现在,一文不值”的时候,我突然想到了《好莱坞往事》中落魄的小李子读的那本“英雄末路”的书,还有《日落大道》中拼命想要恢复往日荣光的默片演员诺玛。
这部影片的某些部分,其实也就是凯奇的某种自嘲,他脱离主流电影圈实在已经太久了,凯奇的上一部非配音的大制作电影是什么,我翻了一下,大概是十年前的《灵魂战车2》,而这些年,倒不是说凯奇没有拍出过稍微好一点的电影,只是这些电影都距离主流观众太远太远了。
于是凯奇每次出新片,我们都要问一句“凯奇债还完了吗?可以翻身了吗?”
但是如果没有爆炸性的好片出现,凯奇大概还是只能像电影中那样,在昙花一现后回到无人问津的小屋。
Part.5 “人生唯有芝士与培根不可辜负”
让我们重新回到美食上吧。
虽然凯奇的厨艺在片中已被神化,但是相较于华而不实的菜品摆盘,凯奇开头和结尾的两道菜,倒是完美展现出了他的烹饪哲学。
开头:面粉胡萝卜蘑菇,大馅饼
结尾:烧鸟土豆配汤汁,大满足。
是的,营造概念终究还是美食的细枝末节,所谓工匠精神,手制,严选等词条终究抵不过让人大快朵颐的滋味与饱腹感。
我不知道凯奇的烧鸟味道如何,但我想到之前在广州某个餐厅(不写店名避免打广告)吃的烤乳鸽,味道确实绝妙,一整个乳鸽,烤得又脆又焦,入口后肉中仿若带着汤汁,滋味绝赞。
而松露我在法国的一家餐厅也尝过,那家餐厅还是tripadvisor上非常推荐的一家,但是松露嘛,没啥感觉,真不知道为何那么多人趋之若鹜。(我突然翻到当时吃的一道菜的照片,莫非这就是解构料理?)
我看电影的时候只是在想,有烤乳鸽这般可以随意饲养的美味,辛辛苦苦捉猪挖松露又是何苦呢
直接吃猪肉不香吗?
大晚上看人吃香的喝辣的,我肚子都饿了,不写了,整点冰激凌吃去。(千万不要买钟薛高,贵得我心疼)
被遮蔽的影片
2022北京国际电影节将pig翻译成《疾速猪杀》,在标题与简介的信息“误导”下,我以为这是一部悬疑、恐怖可能略带些幽默感的电影。实际上,《疾速猪杀》与整体的电影风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,这部电影传达给我的一种轻松、释怀、不谙世事感远超于片中惊悚片似的片段所带来的惊吓。但光翻译成《猪》就是好的么?我并不这么认为,至于有没有切合主题与剧情标题出现,反而目前来看,没那么重要,丝毫不耽误这部影片的寂静美。
memory point
memory point仅对我个人有意义,每个人的大脑记忆能力不同,对我而言,看过电影能留下一些印象深刻、能形成记忆的点,就称得上是件美妙、美好的事情。
1.森林
形容这部影片,如果用两个字,那就是“森林”。影片起于它,也终于它,即便是镜头没那么多,但森林实际上是这部影片非常重要的元素。回归大自然是我最近才比较向往的,也是因为看了电影《荒野生存》和同名原版小说的缘故,才对原始生活,对荒野有一种莫名的好奇,当然这种好奇的部分根源可能是这几年对于信息社会,对于现代生活的反感:人多、琐碎、科技崇拜等等。
2.慢叙事
短短一个半小时的影片,当黑幕升起,灯光打开后,我心中的想法是:这个时长刚刚好!电影的情节其实非常简单,如果喜欢悬念,喜欢曲折,喜欢夺人眼球,喜欢密室破案等等此类的观众,可能会对这种影片毫无体验感。说白了,就是一个人找猪,最后没能失而复得的故事。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线,穿插了大量森林探索,城市迷失,做菜料理的镜头,无对话、无旁白的镜头频出,恰到好处、深邃的音乐配上镜头的流逝,观众在尽情“吸氧”,重归慢轨的生活。有时自己也在感叹,面对跳转的页面,眼睛跟不上手指滑动的速度,信息化生存的我们现在甚至需要锻炼自己的耐性和注意力!
3.音乐!!
如果你有幸看到电影的结尾,我相信你会被最后一首配乐而感动到,到不是什么潸然泪下的冲动,就是会有喜悦之情。简直太爱这首片尾曲了,在音乐网络平台很容易就能搜到,它柔弱、轻快,带有一丝孤独感,孤独是这首歌曲的灵魂,相信看过的人哪怕不看歌词也能体会的到。歌曲名字:I'm on Fire,中文翻译是我已欲火焚身?倒不如不让我知道这首歌的名字,我是觉得有点不符合心境。不如叫sleep,或者go on?最终沉睡或者继续才是男主更好的归宿吧!其实整部电影的音乐都很抓耳,当你看完电影后,再顺着原声音乐专辑听一遍,旋律也能作为故事线,串联起剧情的起伏,最重要的是那种孤独感!
后话
这部电影的男主是尼古拉斯凯奇,也是前段时间偶然间老能看到大数据的推送:昔日影帝胡子拉碴,破产落魄街头什么的......现在看来,这部电影请他来演还挺合适,毕竟雍容富贵的演员,即便他演技再高,总是觉得少了贴合感,不觉得这种独一份的匹配感,才会让人赞叹值回票价吗?
自从不再朋友圈等社交软件随意倾泻自己愚昧的想法后,生活真的变得简单了,可是也少了一点自私的对话机会,越来越发现,有些时候所谓的发朋友圈其实就是跟自己对话,恨不得一些好友别刷到。如果不发朋友圈,这些时间可能就交给虚拟游戏了,这更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,游戏确实好玩,但是空虚感更令人畏惧。这些没有表达的、被其他所厌倦的事物占据的时间,会以影评、书评、各种评的方式出现在豆瓣!美好的自言自语,就这么做了!
想念这株藤蔓植物,总是那么生机勃勃,一切欲盖弥彰在这里都会变成养料,供其肆意疯长。
岁月累积,如今那蓬勃的想念已经将这个男人密不透风地包裹了起来。他穿着那件从不离身的连体睡衣,不再和任何人交流,也不再张扬地将自己高超的烹饪技艺展示给任何人看。就这样在树林里孤独地生活,和他的猪一起。 想念到极致,完全做不到摆满相框日记等物品日夜凭吊。如潮的思念吞噬一切。那些记忆里的声音,那些过往,那些美好与错过,都成了不能触碰的禁忌。一旦接触,会痛彻心扉。于是乖乖认怂,日复一日,浑浑噩噩地度过。 当有朝一日想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,内心就会澄澈明了。时间飞逝,那些美好倏忽不见,对方已经解脱,却留下自己一个人在这尘世里蹉跎,日复一日,忍受想念的折磨。忏悔是每日功课,然而于事无补。今方信那人世间的美中不足,举案齐眉如何?意难平又如何?时间滚滚而去,从不会等待任何人,怜悯任何人。 镜头里两个男人是一样的。失去曾经并不珍惜的,接受如今再也不会回来的。丰厚物质也无法带来救赎。顿悟内心也无法带来救赎。这就是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。 这就是佛像总是眼神悲悯的原因吧。 你贪你嗔你痴, 你纠缠,你不甘,你疯狂, 一切的一切,终究会过去, 而这几千年来,又有哪些新事呢? 佛的眼睛看着你,看着所有人,看着往复轮回,看着红尘滚滚,看着所有人奋不顾身,孤注一掷…… 一声叹息,闭上眼睛。
我首次知道Cage是在战争之王。
这个男人有情感的深度,无论他是否睿智。
事实上我对于人们给予的烂片之王也无甚概念,我没看那么多他的作品,有一部封神即可。
就像白兰度,我只看过一部教父。
这篇pig情节可能非常简单,一个“别惹老实人,尤其这个老实人可能是倦了的大哥”的传统套路,没太关心。
关心的是片子的慢节奏,对台词的节约,我第一次知道了形容十层楼高叫ten stories,重要的,河流,树林,慢悠悠的焙一个松露馅饼,猪猪哼哼唧唧,对一个人长久的思念...
凯奇最擅长的东西回来了,他的眼神和惜字,都在无痕迹地去表演,你相信他进入了角色,从而享受了这场表演。
这是一场真正的独角戏,尼古拉斯·凯奇光芒四射的表演终于回来了,艳压全场。
有句台词甚妙:这群人根本不在乎你,一点也不,一分钟也不,你为何要在乎他们。
与我此刻呼应,我正纠结于一场厌恶的生存游戏里,为了服务一群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人而挣扎,与此同时自己究竟追求什么本就微弱,更被自己逐步掩埋。
我觉得这很恐怖,一个失去察觉自己真正内心的人,只在表面的欢愉和苦痛的波浪里起伏,或许在临死那一刻恍然梦醒,或者迷糊的直接死去。一个合格的人生,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人生。
比起随波浮沉,我宁愿永远放弃一切,悲伤下去。
这是我与robin filed大厨的共鸣之处。
新鲜滚烫看了《pig》,剧情普通,开场2分钟就被我猜透了整个故事,甚至有点平庸,这是因为台词实在也很普通,而电影里又有很多那种刻意去哄抬台词氛围的长画面/对话,这些台词给人毫无共鸣,鸡零狗碎的感觉,剧情就更平了。 打三星,是因为好几个画面让我感受到它表达的内容。而且画面静谧,旷美,同时也是无望,无求的结合。例如结尾,老人回到小屋,瘫在破烂肮脏的床铺,面前曾经是小猪的床铺干净整洁,却空空如也。要硬着头皮面对失去的那种感觉,忽然也刺痛了我。 人年纪大了,越是承受不起失去。电影的每个人都在被揭发他们在承受失去下的无奈。有人失去了曾经的梦想,富翁失去了陪伴儿子的机会,主角看似一无所有,没什么可以失去了,但他突然丢了一只猪,他最后不能失去的仅有这只猪,所以他竭死底里,龌龊无礼利用身边每个人想找回它。 世事反复无常,宇宙周而复始,我们明明知道眼前身处的这个世界皆虚无,随着死亡或者一次偶然的灾难就覆灭,仍然会建立很多牵绊,舍不得心中所爱。
btw,看完全片关于吃的,hmmmm,果然,美国人就没吃过什么好东西。
强烈建议改成『寻猪』会不会更好?现在这个名字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人对这部电影的想象,但确实有种冲突感,喜欢快节奏电影的人群,发现看了一部需要你放慢节奏,理清思绪的电影。旧世界和新世界的交替,有些爱会永远被记住,有些时间只会让人麻木。“如果我没找她,是不是会觉得她还活着……”
人其实就是不愿意看到现实。
无论是谁将这部电影同John Wick联系起来都应当被拉出来兴师问罪,宣发上错误的引导观众期待一部R级动作片,实际上却是一部探讨如何对待生命的逝去,爱与痛苦的佳作,而无论是海报,预告片或是宣传物料上却都在营造着复仇动作片的氛围,这样的作法对这部电影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。这是一部文艺片,文艺片,文艺片!!!
豆瓣终于把《疾速猪杀》的名字给改了。看电影前,还以为这会是凯奇效仿john wick的一部动作复仇作品,自然也少不了凯奇癫狂式的演出。没想到这竟然是关于美食,回忆,失去与爱的一场旅行,凯奇全程压抑着自己,也让最后的那个恸哭更为悲伤。
剧情过于迷惑以至于怀疑影片有某些极其深刻的隐喻而我没有看懂。不过就这个呈现而言我也没兴趣搞懂。海报、预告、评级都有欺骗观众的嫌疑,这片子到底有什么R级内容?引用imdb用户的话说“Rated R for Ridiculous." 两星都给女猪角——可爱的新西兰kunekune,表演很自然,和凯奇对戏不怯场,来年颁奖季最佳女配可以期待一下。
优雅静谧的镜头和配乐让影片显得高深,但餐厅里的一段说教暴露了影片干瘪单薄的内核。凯奇的演技毋庸置疑,但算不上翻身,他只是一直在打滚。
尼古拉斯佩奇
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这破抖机灵的翻译《疾速猪杀》,对这片有了那方面的期待,然后期待破灭了,就给了低分。在我们这,凯奇出演的这部小制作却沉甸甸的作品,看来是要彻底栽在这破翻译上了。好在烂番茄新鲜度97%,MTC均分96,媒体无差评,希望凯奇能因此接些好片。//当然,没有这破翻译,也不会很多人乐意静下心来,去看一部没什么高潮的,关于一个人的灵魂的解救的电影。//我不会加入嘲笑凯奇的队伍,且不说他拿过小金人,他曾经演过那么多经典角色——经典好片,我有什么资格嘲笑他,就算他曾经没那么牛逼过,我又有什么资格嘲笑一个趴在泥土里还在往前爬的人。
哈哈哈哈哈哈哈哈
作为导演处女作还是稳的,只是这种套A24黄金公式拍的片子也算看腻了。花一整场痛斥做deconstructed scallop的厨师不real,这种片子不就是电影界的deconstructed scallop么
虽然一早知道是部文艺片,但没想到是一部情感细腻的美食片,美食可以勾起美好回忆,看似主角是在找回自己的猪,实际上他是帮遇见的这些人找回曾经的自己。不差,但也没好到哪,没有更贴近当下生活,而是选择极小格局表现人物,内容轻了些。音乐和画面做的还是不错的
世界上最珍贵的两个宠物,一个是基努里维斯的狗,一个是尼古拉斯凯奇的猪。基努里维斯会要你的命,尼古拉斯凯奇会给你做一顿让你记忆一辈子的菜。
有点孤独悲伤的故事 跟小动物在一起比和人打交道美丽多了 伤害它们的人都该去死一死【庆贺改名】
就如同片尾曲,略显粗俗的歌词搭上悠扬的曲子,本该粗犷的电影却讲着小清新的故事,全片都是靠故事推进回忆过去,没有任何直面显示,简单却完整的故事表达,没有任何剧烈冲突,情愫却十分强烈,有感觉的低成本文艺片。他这种对”猪”不舍昼夜的追寻,是对过往深深的执念,更是对曾经美好的不舍。磁带不忍再听,小猪也已经不在,一切都释怀了,又播放起旧音,小屋外星空璀璨、鸟语虫鸣,好像又听到了哼唧的声音。
人类永远无法战胜失去重要事物的创伤和空洞,即使使出浑身解数抗争,命运始终会摧毁一切寄托,而我们,只能继续活着,带着这些记忆和痛苦,就这么活着,这不是一部多么多么出色的电影,但它对孤独的表达和解读是锐利的,PIG,这个世界,人们,辉煌的过去,我,只有我,在这。
如果你花92分钟看了这部电影,那么你就会花92分钟看了这部电影。
其实是个文艺片,一个丧偶男人的孤独寻猪之旅。基本不打,只有凯奇被打。
自作主张乱起译名的行为真是误导人呐。有多少人因为《疾速猪杀》而误以为本片是类似《疾速追杀》的R级动作片?结果…… —— -你在想什么?-我在想,如果我不出来找她,她至少还会活在我的脑海里。-但她不会。-No, 她不会的。
喂猪也可以很讲究 这是一名普通长者对陪伴的渴望 本片不适合抖机灵译名
剧组是不是请不起灯光师?